江西省吉安市井岡山風景旅游區: 紅色文化引領 綠色生態發展
文化賦能篇
江西省吉安市井岡山風景旅游區:紅色文化引領 綠色生態發展
基本情況
井岡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地處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兩年零四個月的井岡山革命斗爭,孕育了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留下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經典紅色故事和 100 多處革命舊居遺址,是一座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井岡山也是我國為數不多的生物多樣性保存完好、植被和景觀資源豐富的生態名山,森林覆蓋率高達 86%,每立方厘米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超過 8 萬個。紅色革命景觀和生態美景交相輝映,把井岡山襯托得多彩多姿。
近年來,井岡山風景旅游區堅持“紅色引領、綠色發展”戰略,圍繞“紅色最紅、綠色最綠、發展最優、治理最好,實現高質量跨越發展”奮斗目標,先后評定為國家 AAAAA 級旅游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旅游產品深受市場好評。
難點痛點
多年來,井岡山在紅、綠旅游資源開發形成旅游產品上進行不懈探索,但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仍比較突出。
(一)旅游產業發展不均衡
井岡山強烈的紅色 IP 覆蓋了客源市場對井岡山的全面認知,局限和固化了市場結構,產業協調發展不足,呈現出游客熱度“山上行、山下不行,白天行、晚上不行,旺季行、淡季不行”現象,紅色產品線路推廣較好,綠色休閑產品線路不夠成熟,山上山下旅游發展差異大,山上產品較為成熟,山下旅游資源開發推進緩慢,山上山下聯動效果難以顯現。
(二)旅游產品供給不充分
當前,大眾旅游日益增長和旅游需求日益多樣化,但井岡山旅游產品的多元化、精品化、差異化進程較慢,產品供給水平不高。表現在以景點參觀、教育培訓產品線所占的比重較大,綠色旅游、休閑度假、村旅游和參與性、互動性強產品所占比例較小。
經驗做法
(一)全域聯動聚合力
以鞏固提升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契機,推動山上山下聯動,重點實施“茨坪 +”行動計劃,推進“1+6”特色小鎮建設。通過推進茨坪二環路提升、停車場改造升級、新農貿市場、慢生活區、劉家坪紅軍文化村等項目建設,完善茨坪公共服務功能,豐富旅游業態,提升城市品位,推進茨坪提檔升級,著力將茨坪打造成為全國知名的宜居宜游特色生態休閑小鎮。同時,加快推進梨坪、羅浮、拿山廈坪、黃坳、龍市、茅坪特色旅游小鎮建設。把梨坪打造成以會議培訓、避暑度假為主的文化小鎮,把羅浮打造成以休閑養生為主的度假小鎮,把拿山廈坪打造成以農業觀光、民俗體驗為主的休閑小鎮,把黃坳打造成以運動健身為主的運動小鎮,把龍市打造成紅色旅游重要目的地,把茅坪打造成以紅色培訓、民宿度假為主的體驗小鎮。
(二)發展民宿添動力
充分依托井岡山的“紅綠”資源優勢,按照“宜紅則紅、宜綠則綠、宜農則農”的思路,堅持差異化、特色化發展,以滿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在大井、壩上、下七等景區周邊村鎮大力發展學生研學民宿基地;在紅色資源富集的村鎮大力發展紅色培訓精品民宿;在黃坳依托中嶺國際自行車賽道,建設運動康養精品民宿;在柏露鄉鷺鳴湖景區,采取“共享農莊”模式,將農村閑置住房進行個性化改造,形成“一房一院一地”,打造農事體驗民宿。
(三)優化環境提效力
推進大井舊居環境改造,全力實施紅色教育的“場館提升”工程、景區景點的“形象提升”工程、舊居舊址的“氛圍提升”工程,完成了南山公園改造提升項目,并在主要進山公路進行紅色文化主題節點打造,營造紅色旅游濃厚氛圍。重拳清理茨坪城區售賣亭、戶外夜宵攤、大型戶外廣告,全力推進亂搭亂建拆除工作;全面規范占道經營、超店經營、店外店行為,景區面貌得到改善。依法嚴厲打擊“黑車黑導黑社”和追客拉客、欺客宰客等行為,對旅游市場亂象始終保持高壓態勢,提高旅游突發事件快速反應和處置能力,營造誠實守信的消費環境。全面取締井岡山風景區、自然保護區生豬養殖行為,持續保持森林火災零記錄,實現景區違規建房零增長。
(四)打造品牌強實力
大力發展紅色教育產品品牌,組建紅色培訓管理辦公室,出臺紅色培訓管理辦法,開展培訓機構集中整治工作,推動紅色培訓規范發展,努力將紅色培訓打造成全國樣板;大力創建國家級旅游服務業標準示范區,完善并執行旅游業服務標準化體系,打造優質服務品牌;大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積極倡導文明旅游,動員全社會營造文明旅游大環境, 讓游客在旅游中發現美、享受美、傳播美;大力推進多元旅游產品體系建設,推進仙口、江西坳等景點開發及柏露鷺鳴湖景區、井岡山國際山地自行車賽道改造升級、溫泉開發等旅游項目建設,打造融會議培訓、研學旅游、休閑度假、體驗觀光、健康養老為一體的多元旅游產品體系,推進季節性旅游向全季節、全時段旅游轉變。
工作成效
井岡山緊扣濃厚紅色文化底蘊,依托得天獨厚的綠色生態資源,通過開發整合紅綠旅游產品,旅游產業得到長足發展。2019 年前,年接待游客增長率均呈兩位數,井岡山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一)助力旅游脫貧攻堅
通過發展紅色旅游,游客在山逗留時間由過去平均 1.5 天延長至 4-5天,旅游綜合效益明顯提高。有些紅色培訓項目有效帶動了貧困村、貧困戶脫貧摘帽,神山、壩上等村鎮通過“紅軍的一天”紅色培訓體驗項目,促進當地貧困群眾戶均年增收 2.3 萬元。同時,紅色旅游還輻射帶動了羅浮、梨坪、拿山廈坪等特色小鎮及鄉村旅游,有效推動“景點游”向“全域游”的轉變。
(二)創新旅游產品內涵
井岡山大力實施紅色引領戰略,創新推出以“井岡山精神”為核心的“紅色﹢”旅游產品鏈條,形成集培訓、研學、體驗為一體的紅色培訓“井岡模式”,連續 5 年年均增長達 40% 以上,領跑全國。2019 年,景區吸引了全國各地高達 44 萬人上井岡山接受“紅色洗禮”,形成了一個“中國信念精神高地”,開拓了一條“紅色引領、綠色發展”的轉型之路,成為全國紅色培訓教育服務業的標桿和紅色旅游產業發展的引領者。
(三)擴寬了旅游產品體系
針對自然條件好的村鎮,做足山水文章,著力開發溫泉養生、田園騎行、漂流體驗、休閑度假等旅游項目。打造了羅浮“雙養小鎮”、黃坳“運動小鎮”、茨坪“生態小鎮”等一批特色旅游小鎮。如今,大井、下七、上古田等景區周邊村鎮,學生研學旅游如火如荼;大隴案山村,民宿、咖啡屋、客家傳統美食街自成一景,鄉村山水田園休閑度假村打造成型;半畝方塘度假村采取“閑宅變客房、村民變股東、村民變員工”的模式,個性化打造“一房一院一地”的農事體驗民宿,深受游客歡迎。
(四)促進了生態保護
井岡山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扎實推進森林生態修復,全力補齊環保設施短板,實施最嚴格生態保護制度,環境質量穩中向好,持續推進生態旅游物聯網項目管理,打造了一個“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井岡山樣本。
案例點評
旅游產業發展不均衡和旅游產品供給不充分是井岡山景區實現高質量發展面臨的難點痛點。前者表現在山上山下旅游發展差異大,山上山下聯動效果難以顯現;后者表現為產品的多元化、精品化、差異化發展進程較慢,產品供給水平不高。為此,景區出臺一系列舉措,推動山上山下聯動,完善山下小鎮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民宿,打造融會議培訓、研學旅游、休閑度假、體驗觀光、健康養老為一體的多元產品體系。井岡山景區在挖掘紅、綠資源開發旅游產品上進行多方面施策,取得了顯著成效。
此文摘自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文化和旅游部旅游質量監督管理所編印的《2022年旅游景區質量提升案例匯編》
旅游路線
旅游資訊
熱門文章
- 旅游攻略
- 旅游資訊